新時代是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進入新時代,中國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參與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了解我國國情、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談判的專業人才。”高校要加強全球治理人才隊伍建設,突破人才瓶頸,做好人才儲備,為我國參與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新時代需要大批具有全球視野與世界眼光的卓越人才
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進一步提出:“提升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國際競爭力,加快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急需培養一大批具有全球視野和世界眼光、能參與各領域全球事務的專業人才。
全球視野和世界眼光包含以下四個維度。一是從中國看中國,熟悉本國歷史與傳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參與各領域全球事務的專業人才首先要熟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了解中國國情,只有熟知中國的傳統與文化,才能講清楚中國的歷史與特色。二是從中國看世界,學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真正的自信一定是建立在既“知己”亦“知他”的基礎之上的。今天,經濟全球化大潮滾滾向前,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治理體系深刻重塑,國際格局加速演變,和平發展大勢不可逆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各國相互聯系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更緊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已成為時代潮流。一體化的世界就在那兒,誰拒絕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也會拒絕他。”我們要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審視當今世界發展趨勢和面臨的重大問題,善于學習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讓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中國化,真正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三是從世界看中國,在國際比較中認識中國特色。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四個正確認識”,即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我們培養的人才既要學習國外的優秀文明成果,也要了解世界其他國家與中國的不同,在國際比較中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在“知他”中堅定自我認同。四是從世界看世界,把握世界大勢和時代潮流。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提出了全球競爭力/勝任力的四個關鍵要素:對地區、全球和跨文化議題的分析能力;對他人的看法和世界觀的理解和欣賞能力;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開放、得體和有效互動的能力;為集體福祉和可持續發展采取行動的能力。這意味著我們培養的人才要具有求同存異的能力,具有促成共識、引領全球治理的能力。
全球話語能力是具有全球視野和世界眼光的卓越人才的核心
具有全球視野和世界眼光的卓越人才需要具備全球話語能力。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空間的分隔,而是心與心之間的隔閡。言為心聲,要達到全球善治的目標,只能通過密切的溝通。對溝通來說,語言是交往交際的工具,話語則是文化思維的神經,語言能“通事”,話語則能“通心”。全球話語能力是打開不同國家和民族“心鎖”的能力,包括全球理解力、全球表達力、全球溝通力。
一是全球理解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國際理解教育的定義是:以責任、公正、平等、自由、包容、和解、人性等為核心價值,倡導加強不同文明、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借鑒,以構建更加包容的世界,促進世界和平,建設人類共同的美好未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對國際理解素養的定義是:具有全球意識和開放的心態,了解人類文明進程和世界發展動態;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關注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與價值。全球理解力是能夠理解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習俗和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等,同時能找到自己與交往對象共同關注的議題,并在交流中找到對同一議題理解的共通點的能力。近年來,氣候變化、全球公共衛生、生態環境等全球性議題越來越多,影響著各國、各民族的命運,這些都需要具備全球理解力的人才去應對。
二是全球表達力。理解是基礎,溝通是目標,表達是橋梁。全球表達力是全球話語能力的外在呈現。全球表達力包括國際交際中外語、母語之間自如切換的能力,與同行就專業領域的話題進行深入探討的能力,理解并洞察對方的看法同時能讓對方聽懂并理解進而接受自己所表達的觀點和內容的能力。具有全球表達力的人才既了解世界歷史、地理、經濟與社會發展知識,也能夠理解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政治制度、文化、習俗等差異,理解文化習俗對個體思維和行為方式的影響,保持好奇和開放的心態,尊重文化差異,同時深刻認識自己的文化根源與價值觀,在跨文化環境中自信得體地表達觀點,具有跨文化同理心,能夠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友好互動和交流溝通,并通過不斷自我審視來改善自我表達,坦然面對不確定性,適時調整自己的情感與行為,善于化解沖突與矛盾,勇于承擔責任,具有合作精神和協調能力。
三是跨文化溝通力。理解和表達是溝通的基礎,溝通反過來可以深化理解與促進表達。跨文化溝通力是全球話語能力的核心。跨文化溝通過程中的障礙主要是由認知方式差異造成的。研究表明,一個人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成長,通過觀察知道了周圍人的行為方式,通過教育接受了系統培養,掌握了“如何行事”的準則,對某一特定的制度和體系越來越熟悉和習慣,進而會假定另一種文化以不同的方式行事就是“不正常的”,這種傾向的極端表現就是種族中心主義,這是跨文化溝通的主要障礙。要指出的是,在“后真相”時代的跨文化溝通中,情感認知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情感認知與文化習俗、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等有非常密切的關系。文化習俗、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等決定了一個國家和民族對外部刺激的反應,包括對外部環境的傾向性、接受的優先次序等,這種認知一旦形成,會對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溝通產生直接影響。因此,了解處于異文化環境中的溝通對象感知世界的方式,并據此采取措施加強有效互動,是跨文化溝通的關鍵要素。
培養會語言、通國家、精領域的卓越“多語種+”和“+多語種”人才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也是知識的工具,是價值的載體。從這一認識出發,近來年,上海外國語大學確立了建成國別區域全球知識領域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外國語大學的辦學愿景,以及培養會語言、通國家、精領域的“多語種+”和“+多語種”卓越人才的辦學使命,努力培養具有全球話語能力的特色卓越人才。
全球話語能力不僅僅是一種交際、交往、溝通能力,其本質是一種理解紛繁現象的本質、適應時代和環境變遷、應對當前和未來挑戰、創造美好世界的知識生產與知識創新能力。基于此,學校以外語為特色和優勢,推動學科專業優化升級,促進全球話語能力提升。
首先,以語言為研究對象,促進語言學科與其他學科交叉。一是優化學科專業設置。語言不僅關乎人文,也關乎哲學社會科學;不僅關乎科學,也關乎技術。自上個世紀中葉開始,語言學革命興起,語言學與物理聲學、心理學、醫學、人類學、社會學、認知科學、計算科學、信息科學、生命科學、數據科學等學科交叉聯動,共同推動了科學的發展。學校自設二級交叉學科“國別與區域研究”“語言數據科學與應用”。“國別與區域研究”集合外國語言文學、政治學、管理學等學科力量,探索多學科跨學科合作模式,在構建學科理論體系、建設多學科跨學科合作平臺、打造“多語種+”“+多語種”國別區域人才培養體系等方面實現引領性創新發展。“語言數據科學與應用”立足學校語言學傳統優勢,匯聚多學科力量,面向“新文科”,致力于培養語言數據科學與應用領域高端人才,推進外語學科跨學科研究和數字人文研究,推動語言智能產業發展。二是開展前沿交叉研究。隨著5G、人工智能等技術迅速發展,包括語料庫、機器翻譯、腦與認知、神經科學等在內的語言智能的研究成為語言學科研究的前沿,語言學所帶來的生產力革新改變著世界。學校先后成立了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實驗室、腦與認知科學實驗室和語料庫研究院等,在教學與研究兩方面努力突破傳統的語言學研究領域,以學科交叉的前沿研究引領科學研究,貢獻時代新知;通過專業融合創新,培養時代需要的卓越人才。

其次,以語言為研究工具,創新國別區域全球知識領域研究。一是搭建知識創新平臺。學習外語不只是為了掌握一種語言工具,更重要的目標在于更深刻理解和體認其他文化。語言具有發現世界、描述世界、適應世界、塑造世界的作用。2018年9月,在教育部、上海市等大力支持下,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落戶上海外國語大學,該院聚焦中國參與全球治理、開展對外交流中的重大理論問題與現實問題,聚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情、社情和民情研究,積極打造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的智庫群和專題數據庫,推動多學科交叉協同開展區域國別研究,促進智庫工作與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工作密切結合、共同提升。二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最新調查顯示,當代國際受眾借助于歐美媒體了解中國的信息獲取率高達68%,而僅有22%的受眾從中國媒體了解中國。因此,我們必須以語言為工具,向世界提供中國視角的認知,提供中國特色的知識體系。2016年9月,學校卓越學院從全校本科生中選拔了40名學生,實施跨院系、跨專業、跨語種的國內外高校交叉聯合培養。2018年9月,學校開設了歐亞文明研究特色研究生班,通過跨學科、跨院系、跨語種的課程設置,跨學校、跨國界、跨專業的師資配置,以及國內教學、海外留學和海外實地田野調查、科研與教學融合等方式,努力培養能開展原創性國別區域研究的專業人才。
再次,以語言為研究方法,促進全球話語能力提升。一是講好中國故事。講故事(story)不僅僅是講事實(fact),而是要在認識事實的基礎上,遵循人的普遍認知規律和不同國別文化背景群體的認知規律,進行理論抽象和話語創新,展現事物的聯系性,揭示事物的深刻意涵和本質特征。在信息過載、碎片化閱讀的時代,我們特別需要建立這種思維。學校的中阿改革發展研究中心目前培訓過超過20個阿拉伯國家及阿盟的近300名高級官員及政黨領導,培訓內容包括中國國情、中國改革開放與治國理政經驗等。中心組織學員參觀上海、揚州、義烏、蘇州、杭州等地區,幫助學員通過實踐考察了解中國發展現狀。2014年,學校開設了面向全球招生的“中國學全英語碩士項目”,整合校內外資源,針對當代中國政治、經濟、外交、民族、教育等各領域問題開展研究,向世界主動提供關于中國的認知供給,以具體的行動消弭對中國的“認知赤字”。二是增強國際課程供給。歐美話語壟斷下的國際傳播格局中,世界的“中國記憶”被打上了濃重的“西方烙印”,這一話語框架成為世界理解中國的巨大障礙。要克服這一障礙,我們需要有效增加中國話語供給。2015年,學校“跨文化交際”課程在國際慕課平臺FutureLearn上線。作為首門培養學習者跨文化素養的國際慕課,“跨文化交際”課程每年開放兩輪選課,至今已吸引了來自近200個國家和地區的5.1萬名學生注冊學習。課程通過一種非西方文化視角,聚焦國際背景下的身份認同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鼓勵多樣的交流方式,幫助學習者覺察自己的交流行為偏好與文化價值觀,使學習者在交流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理解與交際能力。
【作者:姜 鋒,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
原載2020年第21期《中國高等教育》雜志